<返回 A8版:专版
 
江苏扬中:小场地上做出体育大文章
2018-08-19 于海军
  

扬中锦程村人民健身公园。图/于海军
  为提升全民健身发展水平、落实《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,2012年以来,江苏省扬中市坚持以人为本、城乡一体原则,建立和完善体育为民、惠民、便民公共服务体系,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。
  目前,除奥体中心外,扬中4镇1区1街道全部建有镇级文体服务中心,78个村(社区)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文体广场40多个,全民健身工程(点)295个,健身路径261条,篮球场106片,农民体育公园24个,健身步道31公里,市镇村三级全面健身网络基本形成,初步建成设施健全、功能完善、服务良好的“10分钟体育健身圈”。
  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,就有一处可供健身的场馆(地)或设施,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健身服务,还有群众可常年参加的有组织的健身活动或竞赛。
  《民生周刊》记者走访发现,扬中土地资源有限,相关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,不断创新,“小圈子”里做出大文章,让百姓切切实实在全民健身中得到实惠。

全民健身多措并举

  近年来,扬中发挥自身优势,多措并举助力全民健身,按照“选址适中、地面软化、场地绿化”要求,提高体育设施覆盖率,为有需求、有场地条件、有管理主体的村(社区)配建体育设施,配建率达100%。仅2016年,扬中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就扶持建设了3个体育公园、34个全民健身广场、47条健身路径。
  扬中积极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,结合城乡建设工程,充分利用公园、绿地、广场等公共场所、天然场地,建设体育公园、体育广场、多功能运动场。
  当地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学校、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,提高各类体育资源为居民服务的能力。为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长效机制,当地加强市镇村三级体育设施管理网络建设,坚持属地管理原则,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责任,责任到人,每件器材上都设有报修电话。
  为提高健身指导服务水平,扬中加强体育协会、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,按照“有人员、有场地、有经费、有活动”的要求,提高体育协会、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。目前,扬中有体育协会16家、体育健身俱乐部27家,这些机构将草根人才聚集起来,组织培训,开展活动,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自觉加入体育健身行列。
  不仅如此,扬中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每4年举办一届全民运动会;镇、区(街道)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,基本实现一镇一品、一镇一特。
  近4年来,每年举办“体育伴我行”万人健步走、扬中市篮球业余联赛、广场舞大赛、等。《民生周刊》记者了解到,当地还建成省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,每年测试2500人次。

破解发展瓶颈

  事实上,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在扬中长期存在。
 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,新型居民小区、农村集中居住区规模已形成,但小区规划布局存在重居住功能、轻健身需求现象,缺少配套的健身场地和健身设施。公益性健身场所和经营性健身场馆均建在市区或镇中心地段,严重制约农村体育活动开展。
  2013年,扬中市文化体育旅游局按照市镇村三级各承担1/3资金的办法,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步伐,但由于镇、村(社区)资金有限,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参与,导致健身场所数量不足、设施不全。
  为了破除发展瓶颈,扬中统筹规划,因地制宜推进健身工程建设。扬中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与各镇、区(街道)、住建、规划等部门一起,通力协作,结合小区建设、美丽乡村建设、环境综合整治等,同步规划建设健身场所;建设体育小公园和多功能运动场,打造全民健身新亮点;利用边角地、闲置房等,建设一些所需场地小、花费资金少的晨晚练健身点,同时建设一定数量的健身步道,“小圈子”做出大文章。
  近几年,扬中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加快体育健身设施更新和提档升级,要求镇、区(街道)达到“三室一场一路径”,村(社区)达到“两室一场一路径”,所需经费市、镇、村(社区)各承担1/3。同时,调动社会力量支持体育设施建设,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体育项目建设运营、投资建设场所、承办相关赛事。
  目前,扬中市文化体育旅游局通过市委、市政府“八位一体”考核,加强对体育设施建设、维护监管力度,取得一定成效。各镇、区(街道)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职能,加强队伍建设,真正起到体育健身引领作用。当地建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,定期对体育健身设施进行巡查,通过全民参与,共同维护体育设施正常运转。
  此外,扬中还强化宣传,营造全民参与健身活动氛围,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、乐在其中的活动,提高群众参与度;开展各类培训,用好大学生村官、文体联络员和体育爱好者队伍;利用媒体宣传体育设施功能和健身好处,扩大健身人群,推动扬中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。
《民生周刊》记者 于海军
本文刊载于8月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