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返回 A8版:文苑
 
杨根思与扬中
2021-08-11
  □ 颜红梅
  扬中市家谱馆有一套《富春修德堂羊氏宗谱》,虽然其中并没有迁居扬中羊氏族人的信息,但也可以从中查到一些有用线索。
  羊氏的发祥地在河上(黄河流域的山西地区),肇兴之地在泰山(今山东泰安东南的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)。西晋末年,由于北方地区陷于五胡混战,泰山羊氏中不断有人自北南奔。唐末、宋元社会大动荡中,山东的羊氏族人又不断向南迁徙,其中就有迁居于江苏泰兴县的。
  太平天国时期,居住在泰兴的羊氏族人有三房迁到扬中。大房在三茅建设村,二房在左家埭,三房在南坪村。现年84岁的羊德义,家住扬中市春柳小区,据他介绍: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(原名羊庚玺,入伍登记时错写成“杨根思”)的父亲羊德堂是他的兄长。羊德义自打从泰兴搬到扬中,目前已繁衍五代共43人。他清楚地记得本支羊氏族人的字辈为:万、从、北、义、维、德……
  杨根思,1922年11月6日出生在泰兴县羊货郎店(现为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)一户贫苦农民家庭。虽然父母整日在地里劳作,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,杨根思从小就和哥哥一起挖野菜、捡山芋,帮父母分担家庭负担。8岁那年,常年给地主家扛活的父亲,生生累死在麦垛旁,没几日,遭受打击过度的母亲也含恨离世,从此杨根思和哥哥成了孤儿。兄弟俩相依为命,天天靠乞讨、剥树皮和挖观音土吃艰难度日。后来,他和哥哥随姑母到上海做工谋生,由于他年纪太小,被工厂拒于门外。
  回乡不久,杨根思便到太平洲(今扬中市)一个外号叫钱拐子的地主家当放牛娃。尽管身材瘦小,却要没日没夜地干,除了放牛,还要给地主家推磨、舂米、割牛草、晒牛屎……干的牛马活,睡的牛窝棚,吃的猪狗食。夏天,蚊子、牛虻把他的身子叮得没一处好皮肤;冬天,他冻得红肿的脚只能伸进冒着热气的牛粪中取暖。在钱拐子的皮鞭下,杨根思挨过了一天又一天,就在一年快要期满时,钱拐子竟以错拾牛草为借口,克扣了当初答应的两块工钱,并用皮鞭将他赶了出去。不得已,杨根思去上海投奔哥哥,没想到哥哥也一直受工厂老板欺压,小小年纪已落下一身毛病。为了生存,杨根思只得进资本家的地毯厂做童工,签下类似于卖身契的“关书”,上面写着:“羊庚玺……进厂学徒,五年满师,在此期间,不得离厂,如遇疾病工伤死亡,命由天定,概与厂方无涉……”看着灯红酒绿的上海,看着嚣张跋扈的外国人,再看看无数被欺压的穷苦百姓,从那时候起,杨根思心里就渴望改变现状,渴望能有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世界。
  1942年初,地毯厂倒闭,杨根思带着病重的哥哥回到家乡泰兴,在家乡当起了民兵。1943年秋,哥哥病重不支,离开人世。这一年,区干部在羊货郎店召开秘密会议,放哨的杨根思发现了敌情,用手榴弹炸跑敌人,区干部得以安全转移。
  1944年2月,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参军热潮中,22岁的杨根思光荣加入新四军,成为老一团一营3连3排9班的一名新战士。参军时,登记人员误将“羊庚玺”听成“杨根思”,于是这个名字一直被保留下来。
  参军后,杨根思把革命信念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,坚信只要时刻遵守党的决议、指示,就“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,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,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”。
  他随部队转战南北,不畏枪林弹雨,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洗礼,参加过无数次战斗,靠着过硬的军事技术,为党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。
  1945年6月在浙西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作战中,杨根思用两枚手榴弹炸掉敌人重机枪扼守的哨口,为连队开辟出进攻道路,被评选为战斗模范,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  1946年在攻打泰安天主堂的战斗中,杨根思用18颗手榴弹攻下全城的制高点——天主堂,战后,杨根思首次获得“战斗英雄”称号。
  1946年1月,部队到达军事重镇兖州,杨根思报名去了兄弟部队学习爆破技术。
  1946年10月13日,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,他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火力,连续三次运送拉雷,炸毁敌前沿阵地地堡,被誉为“爆破大王”。
  1947年1月,在鲁南战役齐村战斗中,他连续爆破国民党守军碉堡群,炸毁敌旅部核心工事,保障部队迅速全歼齐村守敌,俘虏守敌一个排,立大功一次,被评为“华东一级战斗英雄”。
  1948年底淮海战役第三阶段,他奉命率一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,机智地摧毁一组暗堡群,歼敌一个排,战后被评为“华东三级人民英雄”称号。
  1950年9月26日,杨根思作为三野9兵团20军选出来的四名代表之一,出席全国英模大会,与800多名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一道,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。当他返回部队浙江驻地时,部队已奔赴朝鲜战场,他和战友一路追赶,在山东追上大部队。1950年11月7日,杨根思带领全连169人跨过鸭绿江。
  1950年11月29日,时任志愿军第九兵团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,带领3连冒着零下40℃的严寒投入战斗。这个连的任务是拿下位于下碣隅里外围的一座小高岭,阻断敌军南逃的退路。杨根思许下“只要有我杨根思在,小高岭就是我们的”豪言,早上七点他便带领30多名战士冲上小高岭。可是一爬上小高岭,杨根思就皱紧眉头,因为天气严寒,脚下的土冻得好似坚硬的钢板,别说是修筑战壕掩体,就是挖个坑也要废好大的力气。没有掩体,一旦敌军空袭,大伙不就成活靶子?美军的飞机来得比杨根思想象的还要快,他只得命令战士们就近隐蔽。敌机像马蜂一样从头顶飞过,疯狂投下一枚枚炸弹,除了投普通的炸弹,竟还投国际社会明令禁止的汽油燃烧弹。杨根思经观察发现,燃烧弹燃烧后的冻土变松软了,可以趁机修筑工事,而爆炸产生的弹坑也正可当做战壕使用。利用敌机轰炸的间隙,战士们抢筑出了简易工事,准备给来犯的敌军予以痛击。
  由于小高岭的下方是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之间的公路,是美军第一师打通联系的必经之路,所以敌人狠下血本想要夺回。就在3连抢时间筑工事的时候,美军陆战一师在重火力掩护下,向小高地发起了冲锋。杨根思沉着冷静,一直等到敌军接近我方阵地30多米时,才命令开火。一阵机枪手榴弹,打得敌人屁滚尿流,抱头鼠窜,敌军的第一轮进攻失败了。不甘心失败的敌军,先后对小高岭发动8次冲锋,但都被杨根思连一次次打退。这场战斗是杨根思进入朝鲜以来的第一战,他和战士们决心,坚决打赢这一仗,打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风。想要逃跑的敌军无法前进,他们担心被志愿军包了饺子,不得不再一次疯狂反扑。此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、通讯员及一个受伤战士,他命令通讯员带受伤战士撤退,自己则抱起一个十斤重的炸药包,毅然决绝冲向敌群,拉响了导火索,随着一声惊天巨响,杨根思和几十个美军同归于尽。那年他才28岁。
  1951年,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,授予“特级英雄”荣誉称号,同年12月,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“杨根思连”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、一级国旗勋章。
  停战以后,朝鲜政府在长津湖畔修建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,纪念碑上刻有彭德怀总司令亲笔题词:“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,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,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!”
  翻开《羊氏家谱》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羊氏家训”十二则:“敦孝弟、敬尊长、和乡党……”特别是“宗法”三十则中,“励臣节”“旌节烈”“作贤才”等条规,对羊氏后人的教育和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。家谱中罗列的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足以为证:东汉名臣羊续、西晋军事家羊祜、南北朝将领羊侃、古代诗人羊徽、书法家羊固、近代文学家羊春秋……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,有了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,才造就了无数的忠臣贤达和仁人志士,他们用不朽的人生,在历史的画卷上,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,他们的传奇故事永远值得后人去铭记和弘扬!